乌克兰爱国电影引争议 欧洲杯前或激化民众情绪

乌克兰爱国电影引争议 欧洲杯前或激化民众情绪

在这样的时候,一部电影如果与足球、历史和政治都有关联,那么它势必将引起波澜。

据路透社昨日报道,乌克兰电影出版署正在考虑禁止上映一部以乌克兰运动员与纳粹德国士兵进行足球“友谊赛”为蓝本而改编的电影,乌克兰电影出版署认定影片涉嫌丑化乌克兰人,同时担心在欧洲杯开幕前激起民众的反德情绪。

这部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资投拍的电影叫《比赛》,又名《死亡比赛》。它以一场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真实的足球赛为蓝本改编:1942年8月9日,纳粹德国占领乌克兰首都基辅数月后,与当地一支足球队举行“友谊赛”。为了达到振奋士气的目的,纳粹部队要求乌克兰球队“放水”输球,否则他们将处死这些球员。在家乡父老的面前,乌克兰球队队长噙着眼泪激励队员战胜对手,“一些事情值得我们付出生命”。结果,英勇无畏的乌克兰队员以5比3战胜了纳粹球队,随后恼羞成怒的德国人陆续处决了参赛的乌方球员。

那场比赛在乌克兰几乎家喻户晓。依照前苏联官方长期的说法,比赛后,所有队员遭德军逮捕并秘密杀害,包括多名乌克兰基辅迪纳摩队队员。为了纪念这些队员,基辅迪纳摩主球场外竖起了高大的雕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题材被多位前苏联作家写成书籍,广为传播。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者开始质疑事件的真相。几年前,前苏联安全部门官员弗拉基米尔普里斯泰科在一本书中披露,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赛后立即逮捕。比赛后大约一周,9名乌方球员遭德军逮捕,一人不久死在狱中,3人大约半年后在基辅一处集中营内去世,但逮捕他们的决定并非是因为这场比赛。甚至有一些德国学者2005年认定,3人死亡与那场比赛没有任何关联。

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比赛》原本是一部歌颂战争期间乌克兰人英雄事迹的电影,这个题材在上个世纪曾被三次拍摄成电影,分别是1961年在匈牙利拍摄的《在地狱的上下半场》、1964年苏联拍摄的《第三次》和1981年美国人拍摄的《胜利大逃亡》。

但由于上述政治背景,这个题材最近几年在乌克兰异常敏感。《比赛》被一些乌克兰电影业内人士认为是在涉嫌丑化乌克兰人。一些乌克兰影评人表示,这部电影拍摄了过多的向纳粹德国投降的“乌奸”,这无疑挫伤了乌克兰人的感情。参与评审的乌克兰电影人雅罗斯瓦夫皮得霍拉基夫亚兹多夫斯基举例说,“影片中多数串通德军的角色说乌克兰语,而那些抵抗侵略者的‘英雄角色’说俄语,这明显是有影射和侮辱的涵义。”乌克兰独立电影评论人弗拉基米尔沃伊就坚持主张禁止《比赛》上映,认定影片影射政治,必须立即禁止,“国家必须决定是否挨人耳光。”

《比赛》原定于4月6日在基辅首映,但目前该片已被推迟上映。乌克兰电影出版署发言人拉里莎季塔连科说,将在25个工作日之内,商议决定是否批准该片在乌克兰上映。电影发行方国际影业对自己的电影能上映十分不乐观。“(是否被禁)的情况非常不明确,”发行方国际影业的发言人尤利娅亚泽科表示,“现在,我们无疑是在地狱中等待。”亚泽科还透露,没有得到乌克兰电影出版署的批准前,《比赛》无法在乌克兰境内任何一块银幕上播放。

亚泽科向乌克兰媒体解释道,“我们绝对无意于丑化乌克兰人。上个月,我们邀请了几位基辅迪纳摩队的球员来参加《比赛》的试片会。他们都对这部影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年6月,乌克兰和波兰将联合举办欧洲杯,基辅迪纳摩有多名球员有望入选乌克兰国家队的23人大名单。亚泽科表示,“这部足球电影将会极大振奋乌克兰足球人的士气,这也是我们赶在今年4月上映的原因。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更多的人担心,《比赛》的上映有可能激发反德情绪。欧洲杯小组赛期间,德国国家队将在乌克兰分别迎战葡萄牙、荷兰和丹麦国家队。政治分析师弗拉基米尔费先科说,不少“足球流氓”借足球发泄,影片可能激起他们的挑衅情绪。(胡敏娟)

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12日在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称,乌克兰在欧洲杯期间住宿价格过高引人关注。

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普拉蒂尼的话说,欧足联担心乌克兰的酒店价格过高,但乌政府称将会解决这一问题。他说,法国记者在到访乌克兰后称酒店住宿价格过高,令他们望而却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4月初承诺,乌政府将采取措施确保2012欧洲杯期间住宿价格保持在合理价位。

据当地媒体报道,乌克兰在2012欧洲杯期间的酒店住宿价格提高了5-10倍。在此期间,该国酒店的双人间平均价格在500-1000美元左右,而在基辅市中心奥林匹克体育场附近的五星级酒店的双人间价格每天达到4000美元;普通旅舍价格为100-150美元;此外,还有一些在营地驻扎的帐篷价格为50-100美元。 据新华社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乌克兰是贡献最大、伤亡最多、战火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这次欧洲杯在乌克兰境内的四座欧洲杯球场其实正是屹立在四大著名二战城市的土地之上,它们无一不带有明显二战印记。

基辅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包围战。战役从1941年7月开始,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5000人被俘,德军亦损失10万余人。苏军在此战的失败,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但是,基辅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的“ 闪击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顿涅茨克原名叫尤兹夫卡,1924年更名为斯大林诺。二战期间这里毁坏十分严重,城市人口一度降到17.5万。二战结束后,赫鲁晓夫将斯大林诺改名为现在的城市名顿涅茨克。

1942年3月12日,德军攻入哈尔科夫,并与苏军发生了激烈的巷战。两天后,德军包围了苏军坦克第三集团军,苏军统帅部只能命令第二航空集团军利用夜航飞机对该集团军进行补给。3月15日,守卫该城的苏军放弃了抵抗,向东突围。哈尔科夫战役,也是德国东线战场最后的胜利。

1944年7月13日,在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解放乌克兰西部各州和波兰东南部而实施的进攻战役,此役,苏军全歼德军8个师,重创32个师,解放西乌克兰和波兰东部,为日后发展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是以一个方面军的兵力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富有教益的范例。(胡敏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粤)—非营业性—2017-015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